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

八正道的馬車

雜阿含769經 提到
行者若駕著八正道的馬車,便能順利的達到寂靜涅槃的標地‧

尊者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今日晨朝著衣持鉢,入舍衛城乞食,見生聞婆羅門乘白馬車,眷屬、眾具一切皆白,眾人唱言:『善乘!善乘!謂婆羅門乘。』云何?世尊!於正法、律,為是世人乘?為是婆羅門乘?」

佛告阿難:「是世人乘,非我法、律婆羅門乘也。
阿難!我正法、律乘、天乘、婆羅門乘、大乘,能調伏煩惱軍者,諦聽,善思,當為汝說。
阿難!何等為正法、律乘、天乘、婆羅門乘、大乘,能調伏煩惱軍者?謂八正道——正見乃至正定。阿難!是名正法、律乘、天乘、梵乘、大乘,能調伏煩惱軍者。」
爾時,世尊即說偈言:
「信戒為法軛,  慚愧為長縻,
 正念善護持,  以為善御者,
 捨三昧為轅,  智慧精進輪,
 無著忍辱鎧,  安隱如法行,
 直進不退還,  永之無憂處,
 智士乘戰車,  摧伏無智怨。」

當今台灣佛教徒提到修行法門,有人自豪的說:我是拜金剛經的,我是打坐修默照禪的,我是唸佛的,我是讀大般若經的,我是抄華嚴經的、、、
哎! 但是 又有多少自認為修行人者,是以八正道為修行法門?
佛陀苦口婆心的話,有幾人聽?

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

轉心向法

頹喪的心過了一段失序的日子後,竟也開始厭煩這樣脫軌的生活。然而,我想起了禪修,靜靜的坐著看住氣息,一進一出 忽快忽慢、時而深長、時而短促,不安的心就漸漸找到定位點,不那麼慌張、六神無主,心變得清明、穩定、有力量,相對的生活就更有精神、活力,原來「轉心向法」是如此神奇不可言喻。

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

一杯黃土萬事空

一杯黃土萬事空,追名逐利建偉功,
休怨造化心殘忍,月自常西水自東。

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

苦難就是慈悲

常人總想在安穩中渡過一生,或在美好的環境中從事畢生的志業;然往往事與願違,接二連三的坎坷迭宕,使你應接不暇。於是你開始抱怨上蒼,老天怎麼不保佑你事業順利、功成名就? 殊不知「好事多磨」之深意,一件偉大的志業,若無橫逆阻礙,大概也顯不出它的偉大。

尤其是從是神聖的事業,所要遭遇的苦難更是家常便飯,別妄想一路順暢無阻,因為「一切的苦難,都是佛菩薩的慈悲」。若能用平常心來看待這些苦難,視苦難為工作的一部份,便能坦然面對,耐心的去處理它,並且你能從中領悟到那份「佛菩薩的慈悲」。

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

云何「菩薩道」

生長在中國大乘佛教的環境下的佛教徒,絕大部份都自認是「大乘菩薩道」的修行者,這當然是正確而美好的自我定位,既然認定是「大乘菩薩道」的行者,就必需要先瞭解如何是名「菩薩道」?
凡夫說的都不甚準確,學佛者還是來看看佛陀怎麼說?經典裡怎麼說?這樣比較妥當。修行路上要確保不走偏邪,必需要時時回到經典上求證,所以離經而修行,隨凡夫的識智辯聰去思索自創自說、自行其是者,往往會走在危險的邊緣,一不小心落入魔網,就枉費此生走這一遭!


《大方等大集經》卷17:「何故名之為出世間耶?善男子!五受陰名為世間;菩薩善分別五陰,觀是無常乃至如涅槃性,已知此道中無有世間及世間法,知此道是無漏是出世間無所繫著,是名出世間。善男子!是名「菩薩道」。
復次「道」者,所謂如實求一切諸法,分別、選擇,不見一切諸法相續積聚無二無別,是故名道。
而此道者無有憎愛,無憎愛故名為平等;離思惟觀察餘乘,故名為廣大;去離諂,故名為端直;去離曲心,故名為無姦;斷除諸蓋,故名無繫滯;去離欲瞋恚害覺,故名無塵垢;不愛色聲香味觸,故名為安樂;去離諸魔事,故名為清涼;去離煩惱眾賊,故名為無畏;能到涅槃,故名為出要;成就靜定,故名清涼水;慧善解,故名為常明;善修慈,故名為涼樂;不捨大悲,故名進無厭;常行喜,故名為悅豫;成就捨,故名無過失;順攝法,故名為大富;成就施食波羅蜜力,故得薩婆若智辯;諸佛善護持,故名過四魔行法;不捨本願故名進無滯礙;渡一切煩惱流故名無有上;一切世間無能降伏故名無詶對。」(CBETA, T13, no. 397, p. 116, a3-23)


佛陀在這部經裡則是具體的說出:身為一個立志修行成佛的菩薩,他應該要努力完成的具體內容。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(第201卷-第400卷)》卷390〈71 成熟有情品〉:具壽善現白佛言:「世尊!若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,修行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;
安住內空,安住外空、內外空、空空、大空、勝義空、有為空、無為空、畢竟空、無際空、散空、無變異空、本性空、自相空、共相空、一切法空、不可得空、無性空、自性空、無性自性空;
修行四念住,修行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覺支、八聖道支;
安住苦聖諦,安住集、滅、道聖諦;
修行四靜慮,修行四無量、四無色定;
修行八解脫,修行八勝處、九次第定、十遍處;
修行陀羅尼門,修行三摩地門;
修行空解脫門,修行無相、無願解脫門;
修行極喜地,修行離垢地、發光地、焰慧地、極難勝地、現前地、遠行地、不動地、善慧地、法雲地;
修行五眼,修行六神通;
修行佛十力,修行四無所畏、四無礙解、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、十八佛不共法;
修行三十二大士相、八十隨好;
修行無忘失法,修行恒住捨性;
修行一切智,修行道相智、一切相智;
修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,修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;
修行菩薩道,若未圓滿,不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。」(CBETA, T06, no. 220, p. 1020, a1-21)


讀過這兩段經文後,大概就不會把「菩薩道」當做是 ”發心” 就可以了;「菩薩道」也不只是 “慈悲” 兩字即可概約得掉。「菩薩道」絕非輕易可達成,相反的,是必需千生萬死的不斷修行:六度、十八空、三十七道品、三解脫門、十力、四無畏、修三十二相好……。


諸位「大乘菩薩道」的修行者,精進奮起,加油吧!


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

與自己和解

隨著年齡漸增 ,有些事情就看淡了,

有生之年不想有遺憾 於是就會去圓滿

,把心放寬一點、放柔軟一點 至少可以含笑而終

生命無常 ,誰知道有沒時間再和好友喝杯茶?

修行就是如此,好好的活在當下‧

與朋友和解, 與世界和解, 也與自己和解。

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

有無之間

對於不明了世間實相者,是名愚癡人。愚癡之人將四大五蘊假合的一堆積聚執為是「我」,而實無有真實存在的「我」可執愛,故名癡人。


以勝義諦上說:實無「愚癡人」也,因為諸色如一堆堆的泡泡團聚,這所謂愚癡的眾生當然也不可得。然而站在世俗諦上說:是有愚癡人,因為確實是因不正思惟使得眾生成為愚癡之人,故說世俗諦中愚癡非無。


這是學佛者不可不知的兩個層面(佛陀說法會因場合不同而有善巧的說法:世俗諦、勝義諦)


相同的,不只愚癡,罪、福也是如此。梁武帝問:布施真的有功德嗎? 達摩回答:毫無功德。這兩人雞同鴨講,不對機就散會了。

讀至《瑜伽師地論記》卷五 有感

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

真是脾氣好, 還是沒有境界考?

在以前的印度有戶富貴人家的女主人,街坊鄰居們都稱讚她個性溫柔、心量廣大、脾氣好到都不會生氣。這大戶人家中有許多僕人女婢在從事家務,其中有位黑婢聽到街坊鄰居們都稱讚女主人:個性溫柔、心量廣大,脾氣好到都不曾生氣、不動怒。



但是,黑婢可不這麼認為,心想:女主人不生氣是因為有我們這些靈巧的僕人幫他操持家務,使得她沒有煩心事,所以外人才以為她個性好;其實是因為她沒有遇到不順心的境界所致。


黑婢就想試驗女主人真的個性,究竟她不生瞋恚的好脾氣是真是假?


有一天,黑婢故意睡得很晚才起床,女主人最初以為她可能是太累睡晚一點無所謂,但是到了中午黑婢還在睡覺,該做的事沒人去做,女主人心裡很不高 興了;又到了快傍晚時黑婢還是沒起床做事,黑婢直到太陽將下山時才起床。女主人終於按耐不住了,心想:區區的一個下人該做的事都沒做,不按規舉來工作,簡直沒把我放在眼裡。 女主人火冒三丈,額頭都爆起了青筋,眉面緊皺憤怒的將門關上要祭出家法了,掄起棍棒朝著黑婢劈頭就打,打得頭破血流。


於是黑婢便向鄰居們訴說此事,街坊鄰居們開始對這家女主人指指點點的說:她個性並不如表面看起來的溫馴和善,其實是很粗暴惡劣的。因此使得這女主人聲名敗壞。



《中阿含經》卷50〈2 大品〉:

夫人呼曰:「黑婢!何以極晚不起耶?」

黑婢聞已,作是念:「我大家居士婦鞞陀提實瞋,非不瞋也。但因我善能料理家業、善經營、善持故,令我大家居士婦鞞陀提如是有極大名稱,流布諸方,居士婦鞞陀提忍辱堪耐溫和,善制善定善息耳。我今寧可復更極大試大家居士婦鞞陀提,為實瞋、為實不瞋耶?」

於是,黑婢臥至晡時乃起。

夫人呼曰:「黑婢!何以乃至晡時起,既不自作,亦不教作,此黑婢不隨我教,此黑婢輕慢於我。」便大瞋恚而生憎嫉,額三脉起,皺面自往,閉戶下關,手執大杖以打其頭,頭破血流。

於是,黑婢頭破血流,便出語比隣,訟聲紛紜,多所道說:

「尊等!見是忍辱行人堪耐溫和,善制善定善息行耶?罵我曰:『黑婢!何以乃至晡時起,既不自作,亦不教作,此黑婢不隨我教,此黑婢輕慢於我。』便大瞋恚而生憎嫉,額三脉起,皺面自來,閉戶下關,手執大杖以打我頭,頭破血流。」

爾時,居士婦鞞陀提如是便有極大惡名,流布諸方,居士婦鞞陀提惡性急弊麤獷,不定不制不息。

這部經在告訴我們:忍辱的重要性,平時順心如意當然就不生氣那是沒有境界來考驗我們,不代表真的是脾氣很好;當種種逆境現前,有人時惡意中傷我們時,才能看得出自己的功力到那裡。千萬不要一念瞋心起燒光了多年樹立的美好形象唷!

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

刺血書經

刺血抄經 在佛教史上常有發生,這是佛教徒對經典的至誠表現,或作為深信佛法的一種修持。  然時代演變至今,是否還有必要刺血抄經? 先不談自我的看法,不如看看憨山大師對此舉的建議。 以下錄自憨山老人 示海濶禪人刺血書經:



憨山老人 示海濶禪人刺血書經

禪人發心。書華嚴五大部經。特禮匡山請益。
老人因示之曰: 毗盧遮那。安住海印三昧。現十法界。無盡身雲。說華嚴經。名普照法界修多羅。若正報身。諸毛孔中。放光明說。若依報世界。草芥微塵。則塵說剎說。如是演說。盡未來際。無閒無歇。
如是之經。充滿法界。所謂一字法門。海墨書而不盡。

今子以有限之身心。涓滴之身血。若為而盡書之耶。 
雖然。此經果不能書。則一切眾生絕分矣。且曰。法界之經。則凡在法界。無非此經。若悟毗盧。以法界為身。則自己身心。亦同法界。此則日用現前。動靜語默。拈匙舉筯。欬唾掉臂。皆法界之大用。是則何莫而非書寫此經之時耶。
若身同法界。則一一毛孔。皆悉周徧。如是則舉一滴之血。當與性海同枯矣。

所以普賢大士。剝皮為紙。柝骨為筆。刺血為墨。量等法界。是則全經不出一字。即書一字。亦同全經。何況百軸之文。

禪人苟能作如是觀。則自書者。與見聞者。及禮拜讚歎。一香一華。而作供養。乃至執勞運力者。無不同歸法界。如是功德。豈可得而思議。

禪人若無如是眼。作如是行。亦不免揑目見空華。豈不重增顛倒想耶。

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

當今佛法需要正本清源

學佛者離開佛陀的教法是很危險的,
尤其是不依著經典弘法 ,
各講各自的體會,很容易走上邪門歪道。
歷來中國的祖師大德們 ,尚知要依憑經論來寫書著作,

甚至要四處參學、閉關苦修,
有了些實修的心得才寫下注疏以傳後世,
沒敢信口開呵恣意表達自己的新創見。


反觀現代佛教裡所謂的大師,
卻只憑著個人的想法四處提出自己的高見,
動則出口成書,對於聽者或觀眾講些投其所好的話,
常人聞之也以為新鮮,
諸如此類乍聽之下似乎是佛法的話,
實是為了創新弘法的危險行徑。
這看在一些有實修經驗的在家眾眼裡,

恐怕要冠上一句:"假佛法之名,行自我行銷之實"

身為佛弟子的修道人不得不謹言慎行,
有幾分修行功力 才講幾分的話,
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
不要離開經典妄自創新,講過了頭就是歪曲佛法,
這是比外道批評毀謗佛法還嚴重的事。

當今這個世道 各種傳播媒體相當發達便利,
要能聽聞佛法不難, 困難的是  
要能辨別什麼是真正的佛法,什麼是相似佛法
 
不回歸到佛法的源頭,好好的仔細披閱一番,
只能在所謂的大乘佛教裡自我陶醉, 
迷失了學佛的終極目標而不自知。
佛教要正本清源 勢必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
總之  要自覺啊 !

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

了無牽掛 To cast off attachment as the result of awakening to the truth of no-self.

昨天我甩掉了悉心照料兩年的荷花,從削開蓮子殼起,天天盼它發芽,漸漸的茁壯長出亭亭玉立的荷葉,乃至盆栽裡的青蛙、蝸牛,時刻都讓我牽腸掛肚的。當然冬季的枯瘦與乾癟讓我懶得見它,最後一整個冬天我連水也不給它喝,但奇蹟的是,春天一到它竟死灰復燃,自己奮力的掙出芽來,抗議我的始愛終棄。


呵呵! 我又回到荷葉前誇它的美麗與高雅,但是為時已晚,鄰居控告我養荷花妨礙環境衛生。當晚輾轉難眠不知所措。

天終於亮了,我知道我得所行動,思前想後到底還是狠下心來,決定和它分手。於是二話不說連花帶盆拎起來,就往山谷裡送,告別的話也沒說一句,它一定會咒我是個鐵石心腸的傢伙。

當然我內心是愧疚萬分的,「誰叫你是我的花?在一開始就應該有無常的準備的,別怨我吧!誰叫你是我的花?」

但事實上我就是甩掉了它,愧疚萬分之外,一刻鐘後,竟然感到一份輕安,一種不再牽掛的安心,此刻心想:「我至少應該為它哀悼一天吧! 心裡怎反倒輕快起來?似乎太不道德了。」

古德說養蘭是為怡情養性,不是為了生氣。而我種荷花也是為怡情養性,不是為了執著與傷心。現今細細想來,這就該叫「無牽無掛」啊!

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

老實修行

為將當官真威風

一呼萬應帶隨從
算計用盡技倆窮
黃梁之夢總是空
老實修行把心停
眼觀鼻來鼻觀心
莫要靈異與神跡
依法安心佛歡喜

逢場做戲

有勢可用稱兄弟
無用之時同陌路
逢場做戲戲中戲
莫將真心換虛無
謊! 慌! 荒!

尋影訴悲向暮年
一將功成萬骨枯
烏雀芒花伴孤墳
繁華落盡終見苦
空! 空! 空!

一只鉢盂千家飯

一只鉢盂千家飯,孤身杖竹萬里遊;


百衲不用金縷絲,羅漢赤腳白雲頭。
 

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

神馬浮雲

思惟的浮雲
生活之中我們感到一切皆是真實的,但是從歷史的角度把時空拉遠來看,我們這一期的生命相較於地球的歷史,卻只是過眼浮雲般的不實在。
什麼是真實的呢?
沒有真實 。 只有暫時的感受罷了。
佛教用因緣假合來解釋世間的一切現象,說明人們就生存在真空妙有之間,
不是沒有色聲香味觸 而是這些都是暫時性的,是無常變化的,是不能保久不變的
所以你執著也沒用,他一定會變質,會毀壞,會離你遠去,於是就帶給你痛苦。

很慶幸的 中國時下的年輕人在網路流行一句最火紅的用詞"神馬都是浮雲"
這句話是代表 世間無常 不要太認真,一切都只是過眼雲煙,什麼都是如浮雲般的不真實。

換一個佛法角度思考
雖然活在真空妙有之間,但卻可以構畫出千差萬別的現象界來,
我們可以創造因緣,改變命運,就是因為如浮雲般的無常,
所以當生命落陷時能夠否極泰來,不會一直悲慘下去,那就有活著的勇氣。

常常思惟世事皆如浮雲般的無常,就能淡化我們對事物的執著,
能推廣這樣的觀念,也是好現象,不一定要八股的去否定現代年輕人的思維。

這是我看到"神馬都是浮雲"這句新新人類用語的一點點 看法。

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

最上的供養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44〈16供養親近無量品〉:
如是守護菩薩所受尸羅律儀,於奢摩他毘鉢舍那菩提分法精勤修學,亦於一切波羅蜜多及諸攝事正勤修學,是名菩薩於如來所正行供養。
如是供養為最第一最上最勝最妙無上,如是供養過前所說具一切種財敬供養」(CBETA, T30, no. 1579, p. 534, c3-8)

無常的反思

一朵花的無常,是花開花謝;一個人的無常,是老病死;而地球的無常,是地震、海嘯、火山爆發。有情眾生對無常必須無條件的接受與面對,因此,常作無常觀、念死想是好的。這樣就對世間不會太執著,凡事有成住壞空,人有生必有死。死不可怕,也不必害怕或逃避,當有仇人咒你:「你死定了!」那不必害怕,他說的是真理呀,因為每個人早晚都是死定了的。
死不可怕,要怕的是再生,凡瞭解生命的輪迴者大多不怕死,但會怕生。「不死」很可怕,「不生」才高竿。不生就代表不用再來六道輪迴,是解脫生死、到達涅槃的境界呀!而眾生顛倒自古迄今多少人貪生怕死,為求長生不老,吃盡一切,到頭來沒一個不死的。而佛陀教導我們的不是不死,重點是要我們不生,開悟的聖者最後也是要捨棄這個報身的,自己的色身都可以捨了,還有什麼不能捨的呢?因此對世間不必太執著,就當做是來旅行走一遭罷。
生命之旅,隨時都可換到下一站,一直到你累了、覺醒了,等你想結束旅程的時候,自然就會轉心向法,走上修行之路。

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

所謂的「一師一道」

《道行般若經》卷8〈21 貢高品〉:「佛語阿難:「菩薩、菩薩轉相視,當如視佛,心念言:『共一師、共一船、共一道,是所學,我亦當學。』如是若有餘菩薩欲喜學羅漢、辟支佛道,若與從事,設有是人者,我不與從事;其有世世欲求佛道者,當與相隨如是學,為共一法學。」
」(CBETA, T08, no. 224, p. 464, c2-7)



經典中所謂的「一師一道」在此說得很清楚
「一師」指的是釋迦牟尼佛,他是佛教徒共同的導師。
「一道」所指的是釋尊的教法,是佛教徒共同學習、奉行的佛法。 然而在此經中,特別指的是和合一味的原始佛教教法,因為眾人對法、律 沒有分歧的見解,故能稱為一道。


綜觀中國佛教分立了八大宗派以後各有所宗。 推宗立派甚至為了搶衣砵,確立自家地位唇槍舌戰在所不惜,這乃是中國傳宗接代的觀念所影響,幾千年過後 幾乎忘卻了印度佛教的根本教義。
所以,把中國的宗族觀念帶進來佛教生活中,必定大大的使人誤解佛教。
因此,我的看法是:凡是向根本佛教的阿含經典及律部的文獻看齊,這樣至少能確保將佛法的誤解降到最低。

禪宗大德們多是到處遊方參學,甚至是由剃度師或原本依止的老師,推介去向更好的老師學習,而悟道或建立門派的。略舉幾例如下:



「黃龍派的開創者──慧南禪師」


慧南(1002~1069)是臨濟下八世,信州玉山(今江西玉山縣)人。出家受具後,依泐潭懷澄學雲門禪。懷澄令分座接納學人,名振諸方。


後來,臨濟宗人雲峰文悅對他說︰「澄公雖是雲門之後,法道異矣。」又說︰「雲門氣宇如王,甘死語下乎﹖有法授人者死語也,死語活人能乎﹖」因指點他去參石霜楚圓。他整裝往謁,經過楚圓的鉗錘得悟,為楚圓所印可。



「牛頭慧忠禪師」


 (一)(682~769)唐代牛頭宗僧。又稱「惠忠」或「牛頭慧忠」。潤州(江蘇省)上元人,俗姓王。誕生以來,不食葷腥,異於常童,稟性敦厚。二十三歲,受業於莊嚴寺。後聞牛頭山智威承襲達磨心印,遂前往參謁,而成為智威的法嗣。後辭智威,行腳四方,並曾居止於延祚寺。



「誌忠禪師」


(817~882)唐代僧。泉州(福建)仙遊人,俗姓陳。屬南嶽懷讓之法系。又稱誌忠。九歲(一說十五歲)時依龜洋無暸出家,後在襄州(湖北)龍興寺受具足戒。師曾參遊諸方,後參謁廬陵之草庵法義,並嗣其法。

【青原行思禪師】


  吉州青原山靜居寺行思禪師,本州安城劉氏子。幼歲出家,每群居論道,師唯默然。聞曹谿法席(六祖惠能),乃往參禮。祖深器之。一日,祖謂師曰:「從上衣法雙行,師資遞授,衣以表信,法乃印心。吾今得人,何患不信?吾受衣以來,遭此多難。況乎後代,爭競必多。衣即留鎮山門,汝當分化一方,無令斷絕。」師既得法,歸住青原。

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

我看觀音信仰在中國的發展

我看觀音信仰在中國的發展


從觀音信仰在中國的發展歷始上看來,顯而易見的背後是有心人故意「炒作」的結果,辜且不論這結果的利與敝,單以佛法教義的保存上,我認為是有很大程度的扭曲。
 隋代智顗針對《法華經‧普門品》,著《觀音玄義》二卷、《觀音義疏》二卷;又針對《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》,撰《請觀音經疏》一卷、《請觀音懺法》一編。智顗另一方面積極的引用《觀音三昧經》等偽經之說,明示觀音信仰之觀解,而為後世解釋普門品之典範。
知禮著觀音玄義記四卷、觀音義疏記四卷,為智顗之疏添加偈頌,並予以註釋。唐代寶思惟譯有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一卷、陀羅尼念誦法一卷,實叉難陀亦譯有觀世音菩薩祕密藏如意輪陀羅尼神咒經一卷。唐中期以後密教盛行,觀世音信仰亦有不同的發展。唐末五代時,日僧慧萼自五臺山得觀音像,安置於舟山群島潮音洞,創建觀音院,稱之為補陀落山,為觀世音菩薩之聖地。
 據傳篇幅不長之《高王觀世音經》,為增加篇幅,而有雜咒間雜於其中,於佛祖統紀成立時,已成為猥雜之文流行於民間,然其誦經之靈驗,該書作者誌磐則深信不疑;明代雲棲袾宏曾極力非難《高王觀世音經》,然而明清以來,由於受此經之影響,觀世音信仰於民間愈形深入。
清代以後,觀世音菩薩更以送子觀音之形像出現,緻信仰之範圍愈形擴展。清代弘讚著觀音慈林集三卷;順治十六年(1659)周克復著觀音經持驗記二卷,內載靈驗事蹟一一八則,卷末並附有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、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羅尼經、禮觀音文、辨訛語三則。
 
釋迦牟尼佛向來不鼓勵現神通的,但是佛法傳到中國以後,卻必需藉由許多靈異事蹟來取信廣大的信眾,以保香火鼎盛;然而實在是因為中國民族根柢裡的心靈嗜好,於是傳教者也就順水推舟,來個皆大歡喜。原以為是無傷大雅之舉,卻不知實是偏離了釋迦牟尼佛的基本教義。


再說到觀音菩薩的身像,是男是女?
菩薩本是隨類現身,當然沒有一定的形象,有男相、有女相。不過大菩薩相都是大丈夫相才是 。唐代以前的觀音造像,也都是畫有鬍鬚的丈夫相。故《華嚴經》云︰「勇猛丈夫觀自在。」這就更為明瞭了。

以上參考 佛光大辭典 及 印順〈觀世音菩薩的讚仰〉

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

指與紙的對話

紙上的三魂加上指尖的七魄,
構繪出虛無莫測的想像空間
我思故我寫,我寫故我在。


不甘寂寞的靈魂,蠢蠢欲動,

於是聒噪起自彈指間,響起了陣陣指與紙的對話。
即便沒有主題,無厘頭的對話,總是引人側目的,

那就已達到目的了

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

回到佛法上思惟




每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看法,
這是最重要的。
故不會強求別人一定要接受我的建議。佛陀也是如此尊重弟子們的個人思想。


生活中許多待人處事上,碰撞摩擦總難免,
但是一再容忍不合理的事 ,而使自己受傷,這也非長久之計。超過負荷時,與其把自己逼瘋,還不如暫時離開。


以我的淺見 "法身慧命" 是不應該在無止境的煩惱無明當中輪迴。


除非你在逆境的折磨中還能活得自在快樂,
心能自在無礙,則外境的一切就難不倒你。
誠如佛陀說: "身苦患 但心不苦患"


 如佛經說的:
他人的冷潮熱諷,尖酸刻薄的言語,聽在耳邊確實挺難受的,
但請想想佛陀說的:
人家送你禮物,若你不接受它, 禮物會回歸對方身上;


同樣的, 他人的情緒、不禮貌的舉止或批評,
你只要不接受、不起反應,那一切也會回到他自己身上,
 你可以毫髮無傷的自在生活。


境界來時,請回到佛法上思惟,
一切就會止息下來,
同時你也才會看到 應對及處理的方法。

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

不該讀祖師大德的論著

不該讀祖師大德的論著
學佛者不宜全然讀祖師大德的論著,實因後人所稱的「大師」,往往是有著作傳世、有徒眾弘揚其師的學說,所以被稱為大師。

然這些所謂的大師並不全然是開悟的聖者,
他們可以說是佛法上在某方面的專家,未必掌握了佛法的全貌及真髓,故其理論學說是有缺失的。
以天台宗最著名的智顗大師為例,

他提出的五時八教,這說法幾乎是全中國佛教徒都耳熟能詳,並信以為真的說法,
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,這五時八教就站不住腳,因為是是偏見的說法,是謬誤的。然中國佛教徒一千五百年來都如此談論、其後相繼大作文章,可說是一盲引眾盲;又如何說祖師大德的著作是闡述佛陀的教理呢?
因此佛教徒應該讀原始的經文,尤其是原始佛教的教義,唯有從經文中去體證、去修行,那最是安全的途徑。

心微笑了

寒風吹過,蕭瑟無語
刺骨地打了個冷顫

這就是了
是不需語言文字的佛法大意
世尊也曾如是 承受這般寒冷的夜襲
於是 心微笑了
這樣領悟 並不需棒喝
也無用長篇累牘的文章
風 已將 我 與 佛心 靠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