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

云何「菩薩道」

生長在中國大乘佛教的環境下的佛教徒,絕大部份都自認是「大乘菩薩道」的修行者,這當然是正確而美好的自我定位,既然認定是「大乘菩薩道」的行者,就必需要先瞭解如何是名「菩薩道」?
凡夫說的都不甚準確,學佛者還是來看看佛陀怎麼說?經典裡怎麼說?這樣比較妥當。修行路上要確保不走偏邪,必需要時時回到經典上求證,所以離經而修行,隨凡夫的識智辯聰去思索自創自說、自行其是者,往往會走在危險的邊緣,一不小心落入魔網,就枉費此生走這一遭!


《大方等大集經》卷17:「何故名之為出世間耶?善男子!五受陰名為世間;菩薩善分別五陰,觀是無常乃至如涅槃性,已知此道中無有世間及世間法,知此道是無漏是出世間無所繫著,是名出世間。善男子!是名「菩薩道」。
復次「道」者,所謂如實求一切諸法,分別、選擇,不見一切諸法相續積聚無二無別,是故名道。
而此道者無有憎愛,無憎愛故名為平等;離思惟觀察餘乘,故名為廣大;去離諂,故名為端直;去離曲心,故名為無姦;斷除諸蓋,故名無繫滯;去離欲瞋恚害覺,故名無塵垢;不愛色聲香味觸,故名為安樂;去離諸魔事,故名為清涼;去離煩惱眾賊,故名為無畏;能到涅槃,故名為出要;成就靜定,故名清涼水;慧善解,故名為常明;善修慈,故名為涼樂;不捨大悲,故名進無厭;常行喜,故名為悅豫;成就捨,故名無過失;順攝法,故名為大富;成就施食波羅蜜力,故得薩婆若智辯;諸佛善護持,故名過四魔行法;不捨本願故名進無滯礙;渡一切煩惱流故名無有上;一切世間無能降伏故名無詶對。」(CBETA, T13, no. 397, p. 116, a3-23)


佛陀在這部經裡則是具體的說出:身為一個立志修行成佛的菩薩,他應該要努力完成的具體內容。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(第201卷-第400卷)》卷390〈71 成熟有情品〉:具壽善現白佛言:「世尊!若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,修行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;
安住內空,安住外空、內外空、空空、大空、勝義空、有為空、無為空、畢竟空、無際空、散空、無變異空、本性空、自相空、共相空、一切法空、不可得空、無性空、自性空、無性自性空;
修行四念住,修行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覺支、八聖道支;
安住苦聖諦,安住集、滅、道聖諦;
修行四靜慮,修行四無量、四無色定;
修行八解脫,修行八勝處、九次第定、十遍處;
修行陀羅尼門,修行三摩地門;
修行空解脫門,修行無相、無願解脫門;
修行極喜地,修行離垢地、發光地、焰慧地、極難勝地、現前地、遠行地、不動地、善慧地、法雲地;
修行五眼,修行六神通;
修行佛十力,修行四無所畏、四無礙解、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、十八佛不共法;
修行三十二大士相、八十隨好;
修行無忘失法,修行恒住捨性;
修行一切智,修行道相智、一切相智;
修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,修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;
修行菩薩道,若未圓滿,不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。」(CBETA, T06, no. 220, p. 1020, a1-21)


讀過這兩段經文後,大概就不會把「菩薩道」當做是 ”發心” 就可以了;「菩薩道」也不只是 “慈悲” 兩字即可概約得掉。「菩薩道」絕非輕易可達成,相反的,是必需千生萬死的不斷修行:六度、十八空、三十七道品、三解脫門、十力、四無畏、修三十二相好……。


諸位「大乘菩薩道」的修行者,精進奮起,加油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