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

煉心拾遺: 喜與樂的差別

煉心拾遺: 喜與樂的差別: 問曰:「何謂為靜?」 答 曰:「離五蓋是為靜。喜樂者,喜者滿。 何謂 為滿?    身心喜滿怡悅,邊味是喜。 樂者,棄除二 苦:身苦、心苦,是名為樂。樂者,著其想味。」 又 問曰:「 何謂為喜 ?」 答曰:「心肥壯,其想希好,是 名為喜;樂者,得而受之。 ...

正念禦敵

不禁想起一本小說的情況:
人生總有某個點發生轉折上的誤會,在那關鍵時刻闖進了意外的惡運,
於是有情人的命運就從此分道揚鑣,各自懷著慨歎、愧疚,或選擇遺忘,或寧選擇不要遇見,然後繼續朝向未知的旅程。
人生是條不歸路,一步踏錯,步步錯,再回首已百年身。
遺憾是錯誤的墳,掃墳是再掀遺憾的傷。


雖是小說情節,現實生活中確有幾分相似,
三毒煩惱一直伺機而動,當時刻保持正念,間不容髮地築牆防禦。

捨心----轉捨負面情緒


所謂捨心,是指情緒來時,不是採盡情發洩或壓抑抵制的方式,而是運用佛法中的正念、正思惟去觀察它。
看著情緒的生起與消滅,看到情緒的起因以及它所帶來的過患苦痛等,經過這樣深思以後所採取的放下行為,就能轉去它,這樣的轉去、棄捨,就是捨心。
捨心能把負面的情緒轉為正向善美的情緒,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。  

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

聽無聲之聲


說變天就變天,熾熱的豔陽晌午後即換上陰涼的疾風。
信步到樹旁便佇足下來,好清涼呀!

靜靜的聽,聽無聲之聲,似佛在說法,以無所不在無形無像地在為我說法。
似有感悟的,領納到一絲絲滋味:
千古不變的是風吹葉落,是日出日落,是萬物的起有落。
一切無心無我,自然變化如此循環不息,
聽狂風奔馳聲,聽落葉走路聲,聽流水滑石聲。

這一切是無心的天成,無心之美,故千古不厭。
一切的世事紛爭,有好壞高低,有亂世有太平等,皆起因於有我,有心分別的執取,文明或科技等人為的一切,還在於一個"我"字。

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

若不修行,名為有罪


學佛的菩薩 在幫助別人時,大多數同時也是幫助自己;但是這裡說明在某種情況下是不應該作的。
發菩提心,需要在能讓自己的法財不退減的前提下去幫助他人,只要在自身的三學增長的前提下,你要以怎樣的方式去助人助己都是可以的,甚至是損己利他等行為都可以。
但是,若是會損害到自己的智慧,使退減三學、三慧的狀況下,菩薩是不應該做的,正如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5所言:"若不修行,名為有罪;若正修行,是名無罪。"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5:「
此中菩薩作自法衰,令他財盛,此不應為。如令財盛,法盛亦爾。
此中義者,越學所攝及能隨順越學所攝,或於證法退失所攝,當知法衰。
又諸菩薩作自財衰,令他財盛。若此財盛不引法衰,此則應為;若引法衰,此不應為。
如令財盛,法盛亦爾。
又諸菩薩作自財盛,令他財盛,此則應為。如令財盛,法盛亦爾。
又諸菩薩作自法盛,令他財盛,此則應為。如令財盛,法盛亦爾。
於如是事,若不修行,名為有罪;若正修行,是名無罪。

《瑜伽論記》卷20:「
是即失於三學,失於三慧,名為法衰。  與此相違即名法盛。
令他財盛,不應為者,菩薩為他經營財物,給施眾生,自失三慧及失三學,此不應為。
如令財盛,法盛亦爾者,菩薩為他說法,令他法盛,自失三學,令自法衰,此不應為。
乃至又諸菩薩作自財盛,令他財盛,此即應為者,不廢三學,營事財物,自足與人,亦即應為。如令財盛,法盛亦爾者,菩薩自令法盛,令他法盛,不失三學,此亦應為。」

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

善待同路人

善待同路人


同一條道路上前進,有人與你是反向而行,有的人和你是保持距離平行,
有些人是超速穿梭時與你擦肩而過,有的人則是和你併肩同行。
有時你也快步超過一些人,但是不必露出得意的笑容,
因為在漫漫長路上,你的前方總有無盡的人潮湧現;
還有,即便你被撞傷了,也請快快站起來繼續前行,因為要走的路還很長。
記得!當你速度越來越快時,不要為了超速而亂竄傷人。
我們都是在同一條路上前進,不必排擠,以免傷感情,
因為不論先到、後到,在終點站時,彼此還要相處好長一段時間,
那時你才會發現:同路人不是敵人,不是對手,
而是不可或缺的同參道友、善知識啊!

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

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


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。但凡人大多無知短淺智,不認識自己,也不認識他人,所以常評估錯誤,下錯決定,做錯事情。
對自己的無知,會產生七慢:謂慢、過慢、慢過慢、我慢、增上慢、下劣慢、邪慢。過度驕傲自大目空一切、過度自卑妄自匪薄,這些錯誤的心態反應於外,就成為不當的言行舉止。輕者,人際關係不良;重者,國際關係緊張。
對他人的無知會造成:嫉妒、憎恨、瞋怨、輕視、戲虐、傷害等等。這些都是造成社會紛爭、不和諧的因素。
所以"知道" 很重要,"無知"很可憐。要學習 "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" 。

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

緣起的意義
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9:「緣起義云何?謂離有情義,是緣起義。於離有情,復無常義,是緣起義。於無常,復暫住義,是緣起義。」
論裡要說明的是:緣起是聖者體悟的法,透徹了緣起法就不是凡夫,那是屬於開悟勝義的層次。凡因緣所生法,都屬於無常變化的;那些會遷流變化變的事物,皆是暫時存在的現象而已。這就是緣起的意義。

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

學佛修行是----


學佛修行:

    不是要得,而是要捨。
    不是要往外看,而是要向內觀。   
    不是要修理別人,而是要修理自己。
    不是要靠他力加持,而是要靠自力超度自己。
    不是要學佛菩薩的果地風光,而是要學因地修行。

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

不淨觀斷四貪


釋隨身念經中提及 不淨觀與其對治,頗可參考: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62:第六作意修習、多修習故,能斷四貪。所謂色貪、觸貪、形貪,及承事貪。
《瑜伽論記》卷17:「第六作意能斷四貪者,謂不淨作意,能斷色、觸、形及承事四貪。依小乘解:作青瘀觀,能治色貪,貪紅白等色;骨鎖觀,除去觸貪;作骨節分離觀,除去形容貪;作死屍觀,除去承事貪。」

不淨作意
四貪
貪愛的內容
青瘀觀
色貪
貪紅白等色
骨鎖觀
觸貪

骨節分離觀
形貪

死屍觀
承事貪